全国服务热线:
“我大学毕业进入包钢工作的时候,包钢铜管厂家的(钢铁)年产量,30万吨都很困难。”今年77岁的索德纳木曾任包钢副总工程师,近日,他向记者回忆了参加包钢建设的经历。
被称为“包钢”的包头钢铁(集团)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54年,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个****钢铁工业基地。成立之初,全体职工队伍仅571人。
创业初期的艰苦,留存在每一位老包钢人的记忆中。
葛鸿文老人今年已经96岁,曾担任包钢副经理的他对记者说:“包钢现在形势不错,但是当年可不容易,1959年投产的焦炉,到上世纪80年代都还在使用,设备的维修维护,给我们的职工们带来了很大困难。”
为了让焦化厂的“老爷机”正常运行,时任炼焦车间副主任的索德纳木和工友们可没少下功夫。
“焦炉的寿命是20年到25年,把这些快到报废期的焦炉维护好,不拖包钢的后腿,这是一个很大的技术难题。”索德纳木说,“焦炉维护那可不是一个人的事,2000多个监测点,所有的温度、压力都必须是均衡的,而且不是****,是持续十年八年。工人的推焦杆,离炉腔就一厘米的距离,那么一个工人,十年可能推几十万次。”